空调制冷设备、中央新风系统、冷库设计维护保养和安装销售的专业化服务

螺杆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文章来源:北京同辉升旺 关键词:螺杆式制冷系统,制冷剂循环,适用场景
螺杆式制冷系统的核心是通过螺杆压缩机的啮合运动实现制冷剂的压缩循环,其工作原理基于 “吸气 - 压缩 - 排气” 的连续过程,兼具高效稳定与适应宽工况的特点,在中大型制冷领域应用广泛。

螺杆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螺杆式制冷系统的核心是通过螺杆压缩机的啮合运动实现制冷剂的压缩循环,其工作原理基于 “吸气 - 压缩 - 排气” 的连续过程,兼具高效稳定与适应宽工况的特点,在中大型制冷领域应用广泛。

一、螺杆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从制冷剂循环看核心流程

螺杆式制冷系统的运行遵循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主要由螺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四大部件构成,具体流程如下:

吸气过程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气(如 R22、R134a)通过吸气口进入螺杆压缩机的阴阳转子啮合空间。此时转子的齿槽容积随旋转逐渐增大,形成真空吸力,将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气吸入。

压缩过程

随着转子持续旋转,啮合的齿槽容积逐渐缩小,制冷剂蒸气被压缩,压力和温度同步升高(如从蒸发压力 0.3MPa 升至冷凝压力 1.6MPa)。压缩过程中,可通过喷油(螺杆压缩机特有的技术)实现密封、冷却和润滑:

密封:油膜填充转子间隙(约 0.1mm),减少制冷剂泄漏。

冷却:吸收压缩产生的热量,降低排气温度(通常控制在 100℃以下)。

排气过程

当齿槽容积旋转至与排气口连通时,高压高温的制冷剂蒸气(混有润滑油)被排出压缩机,进入冷凝器。

冷凝与节流

冷凝器:制冷剂蒸气释放热量,冷凝为高压液态。

节流装置(如电子膨胀阀):液态制冷剂降压节流,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蒸发器吸热蒸发,完成循环。

核心逻辑:通过螺杆转子的连续啮合运动,实现制冷剂的高效压缩,喷油技术是其区别于活塞式压缩机的关键特征。

二、螺杆式制冷系统的核心特点:优势与局限并存

1. 显著优势

运行稳定,振动小

螺杆压缩机无往复运动部件(如活塞、连杆),通过转子旋转工作,振动加速度≤5m/s²(活塞机通常>15m/s²),噪音可控制在 85dB 以下,适合对环境要求高的场所(如食品加工厂、数据中心)。

容积效率高,能耗低

转子啮合间隙小(配合精度达 0.01mm),加上喷油密封,容积效率可达 85%-95%(活塞机约 70%-80%)。在部分负荷下(如 50% 负荷),能效比(COP)仍能保持额定值的 80% 以上,优于活塞机。

调节范围宽,适应性强

采用滑阀调节时,制冷量可在 10%-100% 范围内无级调节,能精准匹配负荷变化(如冷库夜间降温需求降低时,可自动减载节能)。单机制冷量覆盖范围广(10-1000kW),可满足从中小型冷库到大型工业制冷的需求。

结构紧凑,维护简便

螺杆压缩机零部件数量仅为活塞机的 1/3(无气阀、活塞环等易损件),故障率低,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可达 15000 小时以上,日常维护仅需定期更换润滑油和过滤器。

2. 主要局限

润滑油处理复杂

排气中携带的润滑油需通过油分离器(分离效率需≥99.5%)回收,否则会降低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效率,系统需额外配置油冷却器、油过滤器等辅助设备,增加初期成本。

部分负荷下能效下降

虽然调节范围宽,但在 10%-30% 低负荷区间,COP 会明显下降(比满负荷低 15%-20%),因此更适合负荷波动中等的场景(如中央空调系统)。

不适用于超高压工况

受转子强度限制,排气压力通常≤2.5MPa,不适合 CO₂跨临界制冷等超高压系统(临界压力 7.38MPa)。

三、与其他制冷系统的对比:适用场景更清晰


总结:螺杆式制冷系统的定位与价值

螺杆式制冷系统凭借高效稳定、调节灵活、维护简便的特点,在中小至中型制冷领域(10-1000kW)占据核心地位,尤其适合对运行可靠性和负荷适应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食品加工、商业制冷、工业冷却)。尽管存在润滑油处理复杂等局限,但其综合性能(能效、寿命、成本)使其成为替代活塞式压缩机的主流选择,在制冷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Copyright © 2019 北京同辉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5108281号-2

0.0469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