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涡旋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动涡旋盘围绕静涡旋盘做偏心旋转,使两者啮合形成的 “月牙形封闭容积腔” 不断缩小,从而完成制冷剂 “吸气→压缩→排气” 的连续循环,最终实现低温气态制冷剂向高温气态的转换。
一、核心结构:动、静涡旋盘的 “啮合协作”
涡旋式压缩机的核心部件是一对结构相同、相位差 180° 的涡旋盘,材质多为铝合金,表面有精密加工的螺旋型齿槽:
静涡旋盘:固定在压缩机机壳上,中心开有排气口,齿槽开口朝向动涡旋盘。
动涡旋盘:通过偏心轴与电机连接,可围绕静涡旋盘的中心做偏心旋转(而非自身转动),齿槽与静涡旋盘齿槽相互啮合,形成多个独立的 “月牙形封闭容积腔”。
两者之间还会通过 “防自转机构”(如十字滑环)限制动涡旋盘的自转,确保其仅做偏心旋转,维持容积腔的密封性。
二、工作循环:三步完成制冷剂状态转换
整个过程连续无间断,核心是 “容积腔从外围向中心移动,体积逐渐缩小,实现压缩”,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 吸气阶段
当动涡旋盘在电机驱动下开始偏心旋转时,其螺旋齿槽会与静涡旋盘的齿槽在外围区域逐渐形成新的、容积不断扩大的 “吸气腔”。此时,制冷系统中蒸发器排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如 R32、R410A),会在压力差作用下被吸入这些吸气腔,直到吸气腔达到最大容积(与蒸发器压力平衡),吸气阶段结束。
2. 压缩阶段
随着动涡旋盘继续旋转,已吸入制冷剂的 “月牙形容积腔” 会逐渐向静涡旋盘的中心区域移动。过程中,容积腔的体积被不断挤压、缩小,腔内制冷剂的分子密度增加,压力和温度同步升高,完成 “低温低压气态→高温高压气态” 的压缩过程。直到容积腔移动到中心位置,体积缩小至最小,压力达到排气压力,压缩阶段结束。
3. 排气阶段
当中心区域的容积腔压力超过排气口的背压(冷凝器内压力)时,腔内被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会通过静涡旋盘中心的排气口,被排入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同时,外围区域会持续形成新的吸气腔,开始下一轮循环,实现连续的吸气、压缩、排气。
三、核心特点:为何适合中小型制冷场景?
基于上述工作原理,涡旋式压缩机具备三个显著优势,使其广泛用于家用空调、小型冷库、商用冷柜等中小型制冷系统:
运行平稳,噪音低:无活塞式压缩机的往复运动惯性力,动涡旋盘仅做偏心旋转,振动小,运行噪音通常比活塞式低 5~10dB。
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核心运动部件仅动涡旋盘 1 个,零件数量比活塞式少 30% 以上,故障概率低,使用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
能效比高:容积腔的压缩过程连续无间断,无吸气、排气阀片的节流损失,相同工况下能效比(COP)比活塞式高 10%~15%。
客户问答